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狐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狐疝
狐疝,又稱陰狐疝、小腸氣痛或狐疝風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疝氣範疇,特徵為陰囊腫脹時大時小,或睪丸出入無常,猶如狐狸晝伏夜出,故名。此病首見於《靈樞·五色》,其文曰:「男子色在於面王,為小腹痛,下為卵痛……狐疝,(疒貴)陰之屬也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嶽、張志聰等,皆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狐疝多因肝經氣滯或中氣下陷所致。肝主疏泄,其經脈循行過陰器,若情志不暢、寒邪凝滯,或勞累過度,導致肝氣鬱結,經脈不利,則氣血運行受阻,發為疝痛。此外,脾胃虛弱、中氣不足,亦可使小腸或腹內組織下墜陰囊,形成狐疝。
臨床表現
- 陰囊腫脹:臥位時腫塊縮小或消失,站立或活動時復現,甚則墜入陰囊,狀如瓦塊。
- 時作時止:腫塊出入無常,與狐性善變相似,故稱「狐疝」。
- 牽引疼痛:多伴小腹或睪丸脹痛,勞累後加劇,休息後緩解。
歷代醫家論述
- 《儒門事親》:「狐疝其狀如瓦,臥則入小腹,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……此癥出入上下,正與狐相類也。」
- 張志聰:「狐疝者,偏有大小,時時上下……睪丸上下,如狐之出入無時。」
- 張景嶽:「疝在厥陰,其出入上下不常,與狐相類……乃以肝邪為言也。」
治療原則
- 疏肝理氣:適用於肝鬱氣滯者,方如導氣湯(川楝子、木香、小茴香、吳茱萸),以調暢肝經氣機。
- 補中益氣:適用於中氣下陷者,方如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,升提下陷之氣。
- 外治法:兒童或輕症者可配合疝氣帶加壓固定,以防腫塊脫出;成人若反覆發作,則需考慮手術修補。
與其他疝氣之鑒別
- 寒疝:以陰囊冷痛、遇寒加劇為特點,多因寒邪客於肝經。
- 水疝:陰囊腫大如水晶,多因水濕停聚。
- 狐疝:獨具「時上時下」之特性,與肝經氣機紊亂密切相關。
狐疝之治,重在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疏之,然其病機與肝、脾相關,臨證需詳察氣血盛衰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