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狐氣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狐氣疝

狐氣疝為中醫病證名,屬疝證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又稱「偏墜」。此證多因小兒啼哭過度,吸氣不止,內動肝氣所致。肝經脈絡循行於陰器,肝氣鬱結不散,聚於下焦,遂致陰核一側腫大,時上時下,狀如狐之出入無常,故名「狐氣疝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小兒臟腑嬌嫩,肝氣易動,若因情志不調,如啼哭不止,或外感寒邪,致使肝氣鬱滯,經脈不利,氣機結聚於陰器,則發為疝氣。肝經循少腹、絡陰器,氣滯則血行不暢,故見陰核腫脹,時輕時重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單側陰囊腫大,時而突起,時而消退,患處或有脹痛感,哭鬧時加劇,靜臥或安撫後減輕。或伴見煩躁不安、舌淡紅、苔薄白、脈弦等肝氣不舒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理氣、調和氣血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金鈴子散》加減。金鈴子(川楝子)苦寒入肝,善疏肝泄熱、行氣止痛;配伍延胡索活血散瘀,增強理氣之效。臨證可酌加當歸養血和血,木香行氣止痛,蠍尾(全蠍)通絡散結,以助氣血暢行、疝氣消散。若兼寒凝者,可加吳茱萸、小茴香溫經散寒;氣滯甚者,加青皮、香附以增強疏肝之力。
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外,中醫外治法亦可用於輔助治療,如以艾灸氣海、關元等穴溫通經脈,或配合推拿手法疏導肝經氣機。然須辨證施治,依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。

狐氣疝之關鍵在於肝氣調達,故治療時需注重情志調攝,避免小兒過度哭鬧,以減少肝氣鬱滯之誘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