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狐尿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狐尿刺
狐尿刺,又稱狐貍刺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翼方》卷二十。此病多因接觸昆蟲分泌物或其他有毒物質,導致皮膚出現疹瘡、腫痛等症狀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接觸性皮炎」相似。
病因病機
根據孫思邈所述,螳螂等昆蟲於盛暑時節繁殖,其體液或分泌物沾染於物體表面,日久乾燥後形成毒性物質。若人體皮膚不慎觸碰,則毒邪侵入肌表,引發局部紅腫、疼痛,甚則潰爛流膿。中醫認為,此病乃外感毒邪,蘊結肌膚,導致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,故見皮膚焮熱腫痛。
臨床表現
狐尿刺初起時,患處皮膚乾燥,可見紅紫色疹斑,局部腫脹灼痛。若未及時治療,毒邪深入,則皮膚潰爛成瘡,膿水淋漓,疼痛加劇,甚則影響睡眠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以清熱解毒為主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此方具有瀉火解毒之效,能清解肌膚鬱熱,緩解紅腫疼痛。
外治法
- 蒲公英搗汁外敷:取新鮮蒲公英搗爛取汁,塗抹患處,可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蒲公英根煎湯外洗:以蒲公英根煎煮取汁,溫洗患部,有助於清熱利濕,促進瘡口癒合。
古籍記載
《千金翼方》指出:「凡諸螳螂之類,盛暑之時,多有孕育,著諸物上,必有精汁,其汁幹久必有毒,人手觸之……則成其疾,名曰狐尿刺,日夜磣痛,不失眠睡。」說明此病與昆蟲分泌物密切相關,且症狀以劇烈疼痛為特徵。
狐尿刺雖非重症,然若延誤治療,恐致皮膚潰爛難愈,故宜及早清解熱毒,內外兼治,以促痊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