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狐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狐瘕

狐瘕為中醫「八瘕」之一,屬癥瘕積聚範疇,其特徵為少腹疼痛,患處或隱或現,猶如狐之出沒無常,故名。此病男女皆可罹患,然男子多稱「狐疝」,女子則專名「狐瘕」。

病因病機

狐瘕之成,多因情志失調、經期受驚,或外邪侵襲陰分,導致氣血逆亂,瘀阻少腹。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言:「經行受驚,心誌恍惚,邪入於陰」,說明驚恐擾動心神,邪氣乘虛內陷,結聚成瘕。此外,肝經循行少腹,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亦可能引發氣滯血瘀,形成狐瘕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少腹疼痛,時輕時重,或觸及有形結塊,忽隱忽現。伴隨症狀包括:

  1. 陰部酸澀:肝經循陰器,氣血瘀滯則局部酸脹不適。
  2. 小便困難:瘀阻下焦,影響膀胱氣化,故見溺難。
  3. 少腹瘀痛:氣血不通,不通則痛,疼痛可牽引胸膈、腰背。
  4. 手足成形:瘕聚嚴重時,氣血凝結成有形之物,甚或可見局部隆起。

鑑別診斷

狐瘕需與其他癥瘕病證區分:

  • 疝氣:男子狐疝與狐瘕病機相似,然疝氣多見陰囊腫脹,狐瘕則以少腹病變為主。
  • 腸覃:同屬腹中結塊,但腸覃多因寒客腸外,與月經無關;狐瘕則與情志、經期相關。

治療方向

歷代醫家提出不同治法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調理氣血、化瘀散結;《類證治裁》則以「狐瘕方」為代表,重在疏肝解鬱、通利下焦。臨床可依證型選用:

  • 氣滯血瘀:以柴胡疏肝散加減,佐以桃仁、紅花活血。
  • 寒凝肝脈:暖肝煎配合吳茱萸、小茴香溫經散寒。
  • 濕熱下注: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利濕熱兼化瘀。

相關現代疾病

中醫狐瘕可見於現代醫學之「腹股溝疝」、「腹股溝直疝」等疾病,尤其女性患者若出現反覆少腹包塊、疼痛,可參考狐瘕辨治思路。

狐瘕一病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特色,需結合患者體質、病因綜合分析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