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狐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狐惑

狐惑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》,其病因多與感染蟲毒、濕熱內蘊相關,臨床以目赤眥黑、口腔咽喉及前後二陰潰瘍腐蝕為主要特徵。本病亦稱「狐」或「(匿^蟲)病」,後世醫家對其病機與表現有進一步闡釋,並提出相應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狐惑之發,主要因濕熱邪毒蘊結體內,或蟲毒感染,導致氣血壅滯、腐蝕黏膜所致。濕熱上攻則蝕於喉(惑),下注則蝕於陰(狐),甚則內潰成膿。其病位涉及肝、脾、心等臟腑,與三焦氣化失調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全身症狀:初起狀如傷寒,可見發熱(或無熱)、煩躁、默默欲眠卻目不得閉、臥起不安,或面色乍赤乍黑乍白。
  2. 局部潰瘍
    • 蝕於上部(惑):口腔、咽喉潰爛,聲音嘶啞(聲嘎)。
    • 蝕於下部(狐):前後二陰潰瘍,伴咽乾、肛周腐蝕。
  3. 眼部病變:目赤如鳩眼(赤脈貫瞳),甚則目四眥黑;若膿成,可見能食而潰瘍加深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濕熱毒盛
    • 主證:潰瘍紅腫疼痛,分泌物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瀉火解毒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甘草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主治上部喉蝕,調和脾胃,清熱解毒。
      • 赤小豆當歸散:用於膿已成者,活血排膿,利濕解毒。
  2. 蟲毒蝕陰
    • 外治法
      • 苦參湯:煎洗下部潰瘍,燥濕殺蟲。
      • 雄黃熏法:針對肛門蝕爛,解毒燥濕。

歷代醫家見解

  • 《金匱要略心典》:認為狐惑即「(匿^蟲)病」,由蟲毒內擾所致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:提出狐惑為「牙疳」「下疳」之古稱,牙疳(惑)蝕咽喉齦齒,下疳(狐)蝕陰部肛門,二者皆屬濕熱化毒之證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本病症狀與「白塞氏症」(口、眼、生殖器三聯綜合徵)相似,均以反覆黏膜潰瘍為特徵。中醫從濕熱蟲毒論治,強調內外合治,兼顧清熱、化濕、解毒、活血等法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(匿^蟲)病: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,與狐惑症狀相類,均屬蟲毒濕熱為患。
  • :泛指黏膜潰瘍性疾病,如「牙疳」「下疳」,與狐惑局部表現有共通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