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哺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哺露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。此證主要見於小兒,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以嘔吐乳食為主,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:

  1. 哺露疳
    因小兒脾胃虛弱,胃氣不足,難以受納與運化乳食所致。《幼科發揮》記載:「有胃熱者,不能受乳而變化之,無時吐出,所吐不多,此名哺露。」其病機多與胃虛或胃熱有關,導致乳食停滯,氣機不暢,上逆而嘔。

    • 證候特點:嘔吐頻作,但吐量不多,或伴隨消化不良、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等脾胃虛弱之象。
    • 治法:以補益脾胃為主,兼調氣機。可用六君子湯加減,方中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氣,陳皮、半夏理氣和胃。若兼胃熱,可酌加黃連、竹茹以清胃止嘔。
  2. 哯乳
    此為哺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,詳見「哯乳」條。其特點為哺乳後乳汁反流,與胃氣上逆相關,治法亦以調理脾胃為本。

中醫理論延伸
哺露的發生與小兒「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有關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運化,若餵養不當,或先天稟賦較弱,易導致乳食停滯,進一步損傷脾胃。此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,小兒嘔吐需辨虛實,虛者以健脾和胃為主,實者則需消導化滯。

相關名詞連結

  • 疳證:哺露疳屬疳證範疇,為脾胃久虛、津液耗傷所致,可參見「疳積」條。
  • 胃氣上逆:哺露的病機核心之一,與嘔吐、噯氣等證密切相關。

此證的調治需結合具體證型,靈活化裁方藥,以恢復脾胃升降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