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忽作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忽作喘

證名,指猝然發作之喘促氣急,屬中醫喘證範疇,見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。古稱「卒上氣」或「卒喘」,其病機多因外邪驟襲或內傷飲食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氣機壅滯而暴發喘逆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邪: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若驟感風寒或風熱,邪氣犯肺,肺氣鬱閉,宣肅失司,則氣逆而喘。
  2. 情志所傷:七情過極,氣機逆亂,尤以怒氣上衝,肝氣橫逆犯肺,致肺氣不得肅降。
  3. 飲食失節:過食肥甘厚味或暴飲暴食,脾胃運化不及,痰濕內生,上壅於肺,阻塞氣道而發喘促。
  4. 痰飲內伏:素體痰濕偏盛,或因外邪引動伏痰,痰隨氣升,窒塞肺絡,呼吸不利而卒喘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風邪犯肺:喘急伴咳嗽、鼻塞、惡風寒或發熱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緊或浮數。
  • 氣機鬱滯:喘促突發,胸悶脅脹,情志波動後加重,脈弦。
  • 痰濕壅肺:喘鳴有聲,痰多黏稠,胸膈滿悶,舌苔厚膩,脈滑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風寒束肺:宜疏風散寒、宣肺平喘,可用麻黃湯華蓋散加減。
  • 風熱犯肺:宜清熱宣肺,選用桑菊飲麻杏石甘湯
  • 痰熱壅盛:當清熱化痰,方如定喘湯(白果、麻黃、蘇子等)或清金化痰湯
  • 肝氣犯肺:治以疏肝降氣,方用五磨飲子(木香、沉香、烏藥等)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上氣喘而躁者,屬肺脹」,與忽作喘之痰飲內停證相關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「暴喘多實」,主張急則治標,以開泄肺氣為主。

此證與「喘證」、「哮病」有別,哮必兼喘,而喘未必兼哮;忽作喘更側重驟發特性,臨床須辨明病因,分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