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呼吸行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呼吸行氣

呼吸行氣為針刺行氣法之一,指施針時配合患者呼吸節律以調控經氣運行方向的手法,源於古代針灸典籍《金針賦》所載:「病在上,吸而退之;病在下,呼而進之。」此理論基於中醫「氣機升降」與「天人相應」之說,認為人體氣息與自然相通,透過呼吸可引導經氣趨向病所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呼吸與氣機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,吸氣時人體陽氣升發,氣機向上向外;呼氣時陰氣沉降,氣機向下向內。此生理特性與《黃帝內經》中「吸則內針,呼乃引針」的論述相合,強調呼吸節律對氣血運行的調節作用。
  2. 經絡與氣行的方向性
    針刺時,經氣的傳導需順應經脈循行方向。例如,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足三陽經從頭走足。配合呼吸行氣,可強化「迎隨補瀉」的效果,使氣至病所。

操作要點

  • 病位在上(如頭面、胸膈):
    於患者吸氣時進針或提針,借吸氣之升勢引導經氣上行。若需瀉實,可於吸氣時捻針疾退;若需補虛,則緩提慢出。
  • 病位在下(如腰腹、下肢):
    於患者呼氣時插針或按針,隨呼氣之降勢推動經氣下行。瀉法則深插疾進,補法則輕按緩推。

臨床應用

此手法常與其他行氣法並用,如「提插捻轉」或「飛經走氣」,以增強氣至效應。例如:

  • 治療頭痛(病在上):取合谷穴,於患者吸氣時提針,使氣循手陽明大腸經上達頭面。
  • 治療腹痛(病在下):取足三里穴,於呼氣時插針,引導足陽明胃經之氣下行至脘腹。

古籍佐證

除《金針賦》外,《針灸大成》亦提及:「呼不過三,吸不過五,呼吸之間,氣脈流通。」說明呼吸節奏需平穩有序,過疾過緩皆可能影響行氣效果。

呼吸行氣法體現中醫「調氣為本」的核心思想,透過呼吸與針刺的協同,調動人體自愈之機,為針灸臨床重要技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