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呼吸補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呼吸補瀉法
呼吸補瀉乃針刺治療中重要之補瀉手法,屬《內經》所載古典針法之一,其理論根源可追溯至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。此法通過調和醫者行針與患者呼吸節律之關係,達到補益正氣或疏泄邪氣之治療目的。
理論基礎
呼吸補瀉法深植於中醫氣機升降理論,認為人體呼吸運動與經氣運行密切相關:
- 吸氣時:人體氣機趨於內收、沉降,此時陽氣入陰
- 呼氣時:氣機外發、升散,陰精化氣上奉
《針灸大成》有云:「呼則氣出,吸則氣入,針之出入,與氣開闔相應。」正闡明呼吸與經氣運行之同步關係。
操作方法
補法
- 進針時機:待患者呼氣將盡之際進針
- 行針手法:進針後靜留以待氣至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如待所貴,不知日暮」
- 出針時機:候患者吸氣時引針外出
- 輔助手法:出針後速按針孔,使「神氣存,大氣留止」
瀉法
- 進針時機:趁患者吸氣時進針
- 行針手法:進針後配合吸氣捻轉針體以催氣
- 出針時機:待患者呼氣盡時出針
- 輔助手法:出針時搖大針孔,不按壓,令「大氣皆出」
作用機理
補法原理
- 氣順相生:呼氣進針順應氣之外發,吸氣出針助氣內守
- 納氣歸元:通過呼吸配合使正氣內聚,符合《難經》「當補之時,從衛取氣」之旨
瀉法原理
- 氣逆相奪:吸氣進針逆奪其氣,呼氣出針助邪外出
- 開泄邪路:符合《靈樞》「瀉必用方,方者以氣方盛也」之瀉法原則
臨床應用要點
- 辨證選用:虛證宜補,實證宜瀉,此為《內經》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之基本治則
- 經氣感應:重視「得氣為故」,以針下氣至為有效標準
- 呼吸深淺:以自然呼吸為佳,不可刻意強求,免失其真
- 配合迎隨:常與迎隨補瀉法合用,使經氣調和更為完善
古今演變
後世醫家在《內經》基礎上有所發展:
- 《針灸甲乙經》補充:「吸而引針,無令氣忤,靜以久留」
- 明代楊繼洲提出:「欲補之時,氣出針入,氣入針出;欲瀉之時,氣入入針,氣出針出」
- 現代臨床多結合提插、捻轉等手法綜合運用
此法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整體觀念,通過把握呼吸這一生命節律來調控經氣運行,乃針灸手法中極具特色之治療技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