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候吸引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候吸引針

候吸引針為中醫針刺術之補法術語,出自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,意指醫者於患者吸氣之際拔針,以達補益正氣之效。此法遵循「氣隨息動」之理,配合呼吸節律操作針具,使經氣內守,避免外泄,從而強化補虛作用。

理論依據

《內經》提出「推闔其門,令神氣存,大氣留止」,強調針刺需順應氣機升降。吸氣時,人體陽氣升發、腠理開張,此時引針可助氣血內斂,固護正氣;反之,呼氣時氣機外散,若拔針易致經氣外泄。故「候吸」之關鍵,在於借呼吸之機,使針下之氣留存經脈,符合「補法留氣」的原則。

操作要點

  1. 辨氣至與呼吸同步:施針後,待患者得氣(針下沉緊感),並於其吸氣時迅速出針。
  2. 手法輕緩:補法講究「徐而疾」,引針時需輕提慢退,配合吸氣節奏,使氣血從容內注。
  3. 闔閉針孔:出針後以棉球按壓穴位,象徵「闔其門」,令神氣內蓄,大氣(正氣)留駐。

與瀉法之別

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呼盡納針,吸則引針為瀉;吸則納針,呼盡引針為補。」補法之「候吸引針」與瀉法之「呼盡引針」相對,前者引氣內入,後者導邪外出,體現中醫「迎隨補瀉」與呼吸調氣的結合。

臨床意義

此法多用於虛證,如氣血不足、臟腑衰弱者,通過呼吸與針刺的協同,增強扶正效果。後世醫家更將此理延伸至「子午流注」針法,結合時辰氣血流注,進一步完善補瀉理論。

附論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言:「刺之微,在速遲。」「候吸引針」正是以呼吸為時機調控手段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亦為針刺手法細膩化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