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候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候胎

候胎,又稱「驗胎」,為中醫產科診斷術語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一,指透過特定診察方法,判斷婦人是否懷孕及胎象狀況。此術融合中醫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與傳統經驗,尤重脈象與體徵變化,以下分述其理論與方法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妊娠後母體氣血聚於胞宮以養胎元,導致經脈氣血運行改變,反映於外在表現與脈象。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提及「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」,指出心脈(手少陰)搏動增強為孕徵之一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強調「滑脈」如珠走盤、往來流利者,多主妊娠,此因胎氣鼓動氣血所致。

診斷方法

  1. 脈診

    • 尺脈滑利:腎脈(尺部)沉取滑數有力,為胎氣旺盛之象。
    • 陰陽脈調和:《脈經》云:「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」指尺脈(陰)搏動明顯異於寸脈(陽),提示胞宮氣血充盈。
    • 三部脈協調:妊娠後,寸關尺三部脈象漸趨圓滑,尤以停經兩月後為顯。
  2. 體徵觀察

    • 月經停閉:為妊娠首要徵兆,然需與血虛、肝鬱等病理性閉經鑑別。
    • 乳暈變化:孕後乳暈擴大、色澤加深,乃衝任二脈氣血上榮所致。
    • 腹形漸隆:隨胎元成長,小腹緩慢膨起,按之柔軟而有彈性,與水腫、癥瘕有別。
  3. 其他驗胎法

    • 艾湯驗胎:古法以艾葉煎湯服之,觀察腹中動靜,若覺氣下動者為胎。
    • 針刺探胎:針刺中極穴,無孕者痛感明顯,有孕者痛感遲鈍,此法今已罕用。

與現代醫學之異同

中醫候胎注重氣血動態與整體辨證,與現代妊娠檢測(如HCG測定)相比,雖缺乏精確數值依據,但能早期察覺體質偏頗(如胎動不安、氣血虛弱),並透過脈象變化推測胎元穩固與否。例如,滑脈中兼見細弱,可能提示胎萎不長;若脈象沉澀,則需警惕胞宮瘀滯。

古籍補充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除記載脈診外,亦強調「候胎必參四時」,認為春弦、夏洪、秋毛、冬石之平脈,妊娠時亦隨季節有相應變化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更詳述「胎脈」與「病脈」之別,指出「胎脈滑而和,病脈滑而急」,臨床需細辨。

綜言之,候胎為中醫產科獨特診法,結合傳統理論與實踐經驗,至今於辨證安胎、調理母體方面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