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候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候氣
候氣為中醫針灸與診斷之重要概念,涵蓋脈氣病候觀察、針刺得氣之等待,以及順應四時八正之氣等範疇。其理論根源於《內經》,以下分述三種主要內涵:
1. 診候脈氣與病候
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指出,邪氣由絡脈進入經脈時,依附於血脈之中,與人體寒溫之氣尚未調和,其動態如波濤起伏,時來時去,故病候表現不恆定。此時醫者需審慎「捫循三部九候」,即通過切診寸口、人迎、趺陽等脈位,察其盛衰虛實,進而調治。此「候氣」之意,在於捕捉邪正相爭之動態,以判斷病機轉歸。
2. 針刺得氣之候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氣至而有效」,說明針刺療效關鍵在於「得氣」(針下出現酸、麻、脹、重等感應)。《針灸大成》更直言「用針之法,候氣為先」。若下針後未得氣,需留針靜待,稱為「待氣」。此過程需配合提插、捻轉等手法,待經氣匯聚後再行補瀉。古人認為,氣至如「魚吞鉤餌之沉浮」,醫者須細察針下微妙變化。
3. 順應四時八正之氣
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提出針刺須契合天時,謂「必候日月星辰、四時八正之氣,氣定乃刺之」。此處「八正」指二分(春分、秋分)、二至(夏至、冬至)、四立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,為天地陰陽氣交之關鍵時節。人體氣血隨節律盈虧,故針刺需擇時而為,如月生無瀉、月滿無補,以順應自然之氣機升降。
理論延伸
候氣之深層意義,在於把握「氣」的動態與時空特性。中醫認為氣為生命之本,其運行受內外環境影響。診脈候氣,實為察病之進退;針刺候氣,旨在調動經氣;順天候氣,則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此三者雖側重不同,然皆以「氣機調和」為終極目標,展現中醫對生命動態平衡的深刻洞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