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候呼引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候呼引針
候呼引針為中醫針刺術之術語,屬瀉法之一,出自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。其操作要領在於:醫者於患者呼氣時引針而出,待呼氣盡時將針取出,此法可使邪氣隨氣外泄,故稱「瀉」。
理論基礎
此技法根植於中醫氣機升降理論。呼氣時,人體氣機向外發散,此時引針,順應氣血運行方向,助邪氣外達。與之相對的補法則多於吸氣時進針,以納正氣。此類手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針刺與呼吸節律的協調。
操作要點
- 候氣時機:醫者需專注患者呼吸節奏,於呼氣初起時開始引針,動作輕緩。
- 引針手法:針體隨呼氣漸次外提,不可驟然抽離,以確保邪氣漸消。
- 呼盡出針:待患者呼氣將盡之際,完全退針,此時「大氣(邪氣)」已隨呼氣排出體外。
臨床意義
此瀉法多用於實證、熱證或經氣壅滯之症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邪盛則瀉之」。通過呼吸與針刺的配合,強化疏泄效果,尤適用於肝陽上亢、肺氣上逆等病機。後世醫家更將此原則延伸至「呼吸補瀉法」,成為針刺手法的重要流派。
古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大成》亦載:「呼則氣出,瀉則用其出。」進一步闡明呼吸與補瀉的關聯性,顯示此法於歷代針術中的傳承與發展。
此術語不僅為技術操作,更蘊含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「調氣為本」的核心思想,是針刺療法與自然生理節律結合的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