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厚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厚藥

厚藥為中醫藥學名詞,指性味猛烈、藥性濃厚之中藥。此類藥物多具強烈偏性,作用峻猛,適用於體質壯實、病勢急重者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「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為薄藥。」意指患者若耐受藥力,則可投以厚藥;反之體弱不耐者,則宜選藥性平和之薄藥。

厚藥之特性

  1. 性味峻烈:厚藥多屬大辛、大熱、大苦、大寒之品,如附子、大黃、甘遂等,其氣味濃郁,走竄力強,能迅速攻逐病邪。
  2. 藥效迅猛:此類藥物作用直接,或發汗解表,或瀉下逐水,或破血消癥,適用於實證、急症。如麻黃發汗解表之力峻,可治風寒表實無汗;芒硝瀉下通腑,擅除燥屎內結。
  3. 用量謹慎:因厚藥偏性顯著,臨床須嚴格掌握劑量與配伍。如烏頭類藥物需久煎減毒,並常配甘草、蜂蜜以緩和其烈性。

厚藥與薄藥之辨
中醫強調「因人施治」,厚藥與薄藥之選用,需依據患者體質與病情輕重。薄藥如茯苓、山藥等,性味甘淡,作用緩和,適宜體虛、慢性病調養;而厚藥則針對邪盛正未虛者,以峻猛之勢直折病勢。例如,實熱便秘用大黃攻下,虛寒久瀉則以人參、白朮溫補,此即「厚薄有別」之理。

經典厚藥舉隅

  • 附子:辛熱大毒,回陽救逆,溫補命門之火,為救治亡陽證要藥。
  • 巴豆:辛熱峻下,開通閉塞,可逐痰飲、破積聚,然毒性劇烈,非實證不用。
  • 虻蟲:苦微寒,破血逐瘀,專攻癥瘕蓄血,藥力峻猛,孕婦禁用。

厚藥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以偏糾偏」的治療思想,然其峻烈之性亦要求醫者深諳藥理,辨證精準,方能祛邪而不傷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