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厚黃膩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厚黃膩苔

厚黃膩苔為中醫舌診中常見的病理舌象,指舌面苔質厚濁,色澤黃而黏膩,緊密附著於舌面,不易刮除。此苔象多反映體內濕熱邪氣壅盛,病位涉及脾胃、肝膽或下焦,常見於外感濕溫、內傷飲食或痰熱內蘊等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
    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,損傷脾胃運化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交蒸上泛於舌,形成黃膩苔。若濕熱壅滯較重,則苔質增厚。
  2. 外感濕溫
    暑濕或濕熱之邪外襲,阻遏氣機,三焦水道不利,濕熱膠著難解,舌苔多見厚黃膩。
  3. 痰熱內擾
    痰濕體質者,痰濁久積化熱,或情志鬱結,氣滯生痰化火,痰熱上擾,舌苔表現為黃厚黏膩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• 苔色與苔質
    黃色主熱,苔色愈深黃,熱象愈重;苔質厚膩提示濕濁痰飲停聚,苔層緊密難刮則邪氣深痼。
  • 兼夾症狀
    • 脾胃濕熱:脘腹脹滿、口苦口黏、大便黏滯臭穢。
    • 肝膽濕熱:脅肋脹痛、身目發黃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下焦濕熱:帶下黃稠、尿頻尿急、陰部濕疹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
中醫治療以「清熱化濕、祛濁透邪」為原則,根據病位與兼證配伍:

  • 脾胃濕熱:常用黃連、黃芩、蒼朮、厚朴等,方如連朴飲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  • 肝膽濕熱:選用龍膽草、梔子、茵陳蒿等,方如龍膽瀉肝湯
  • 痰熱互結:配伍瓜蔞、半夏、竹茹等,方如黃連溫膽湯

厚黃膩苔的變化可反映病情進退:若苔由厚轉薄、黃色變淡,提示濕熱漸消;反之若苔色轉灰黑或乾燥,則可能熱極傷陰或邪深病進,需進一步辨證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