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厚白滑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厚白滑苔

厚白滑苔為中醫舌診中常見的舌象特徵,指舌面覆蓋一層白色苔垢,質地厚膩而濕潤,津液充盈,觸之滑利。此舌象多反映體內「脾陽不振,寒濕內停」之病理狀態,屬陰寒濕濁蘊結之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陽虛衰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溫煦無力,則水濕不化,停聚中焦,上泛於舌,形成白厚滑膩之苔。
  2. 寒濕困阻: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寒濕之邪阻滯氣機,津液輸布失常,濕濁上蒸,故苔顯白滑厚膩。
  3. 痰飲內停:脾虛濕盛,久則聚濕成痰,痰飲上泛於舌,亦可見苔色白厚而滑。

臨床意義

厚白滑苔主病屬「寒證」「濕證」,常見於以下證候:

  • 寒濕困脾: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口淡不渴、大便溏薄。
  • 痰飲內停:咳嗽痰多、色白清稀、胸悶氣短。
  • 腎陽不足:若兼見舌質淡胖,多為腎陽虛衰,水濕不化,上泛於舌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「溫陽健脾、化濕祛濁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平胃散:燥濕運脾,主治寒濕困脾之脘腹痞滿。
  • 苓桂朮甘湯:溫陽化飲,適用於痰飲內停之眩悸咳逆。
  • 附子理中湯:溫補脾腎,針對脾腎陽虛之畏寒泄瀉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白膩苔:苔白而膩,但滑潤感不及厚白滑苔,多屬濕濁或食積。
  • 白燥苔:苔白厚而乾燥,為寒邪化熱或津液虧耗之象,與厚白滑苔之寒濕有別。

此舌象提示陰寒內盛,濕濁不化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病位與病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