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重
概念溯源
後重一詞首見於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,原文記載:「有大瘕洩,名曰後重。」此處將後重作為病名使用,與大瘕洩同義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,逐漸將後重擴展為一個獨立證候名稱,特指肛門重墜不適的臨床表現。
病機闡釋
從中醫病機學角度分析,後重的形成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蘊結大腸,阻滯氣機,導致腑氣不通,肛門墜脹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失調或久病入絡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肛門局部氣血瘀滯。
- 中氣下陷:脾虛失運,清陽不升,臟腑失於固攝,出現肛門墜脹感。
- 寒濕凝滯:寒邪客於腸道,氣血凝澀,傳導失常而致後重。
臨床分類
實證後重
- 濕熱型:多見於痢疾初期,伴裏急後重、便下膿血、肛門灼熱
- 氣滯型:每因情志波動加重,腹脹痛而後重,噯氣則舒
虛證後重
- 氣虛下陷型:常見於久瀉患者,便後肛門空墜感明顯,神疲乏力
- 脾腎陽虛型:晨起即瀉,肛門墜脹,畏寒肢冷
經典治法
歷代醫家對後重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:
- 芍藥湯加減(《醫宗必讀》) 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後重,以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芍藥緩急止痛,木香、檳榔行氣導滯。
- 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 針對虛寒性後重,以人參、白朮補氣健脾,肉豆蔻、罌粟殼澀腸止瀉,肉桂溫陽散寒。
- 補中益氣湯加減(《脾胃論》) 適用於中氣下陷型後重,重用黃芪、升麻升提陽氣,佐以陳皮理氣和中。
- 烏梅丸加減(《傷寒論》) 治療寒熱錯雜型後重,寒溫並用,調和肝脾。
相關證候鑒別
- 裏急後重:指便前腹部急迫疼痛與肛門墜脹並見,多屬濕熱痢疾典型表現。
- 虛坐努責: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,肛門空墜,多見於氣陰兩虛患者。
- 大瘕洩:古代病名,指泄瀉伴有後重感,可能包括現代醫學的慢性結腸炎等病。
經絡辨證
從經絡學說角度,後重與以下經脈關係密切:
- 足太陰脾經:脾虛運化失司,水濕下注大腸
- 足陽明胃經:胃腸傳導功能失常
- 任脈:主司前陰後陰,與肛門功能相關
- 督脈:陽氣不足可致肛門失於溫煦
藥物配伍精要
治療後重的常用藥對組合:
- 木香配檳榔:行氣導滯,破結除滿
- 黃連配吳茱萸:清熱燥濕,降逆止嘔
- 升麻配柴胡:升舉陽氣,解鬱透邪
- 白芍配甘草:緩急止痛,調和肝脾
名家論述
《醫宗必讀·疾病》強調辨證施治:「治邪迫而後重,至圊稍減,未幾複甚者,用芍藥湯;虛滑而後重,圊後不減者,用真人養臟湯;下後乃後重者,當甘草緩之,升麻舉之。」此論明確區分了實證與虛證後重的治療差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