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腋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腋下
經外穴名,又稱後腋,為中醫學中重要的經外奇穴之一。最早記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提及「一切瘰癧……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後紋上,隨年壯」,意指此穴可用於治療瘰癧(淋巴結結核等疾病),並以患者年齡為壯數施灸。後世醫家如《類經圖翼》將其列為經外穴,並命名為「外後腋下」,近代《腧穴學概論》則簡化為「後腋」。
定位與取穴
後腋穴位於腋後紋頭處,即腋窩後側皺襞的盡頭,與腋前紋相對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自然垂臂,於腋窩後側的橫紋末端處定位。
主治功能
此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以下病症:
- 頸項瘰癧:即淋巴結腫大或結核,中醫認為多與氣滯痰凝或肝鬱化火有關,後腋下可疏通局部氣血,散結消腫。
- 肩背攣急不舉:因風寒濕邪侵襲或氣血瘀滯導致的肩背僵硬、活動受限,刺激此穴可舒筋活絡。
- 喉風喉痺:泛指咽喉腫痛、吞咽困難等急症,後腋下能清泄上焦熱毒,緩解喉部壅滯。
刺灸方法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局部有酸脹感為宜。
- 艾灸:可採用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以溫通經脈、散寒祛濕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後腋下雖為經外奇穴,但其作用與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密切相關。腋下區域為三焦經「肩髎」、小腸經「肩貞」等穴所過,故刺激後腋下能間接調節兩經氣血,尤其擅長化解「痰瘀互結」之證。此外,此穴鄰近「極泉」(手少陰心經),對心脈氣血亦有協同調理之效。
在歷代醫案中,後腋下常與「天井」、「臂臑」等穴配伍,增強消散瘰癧之效;若治肩背痛,則可配「肩髃」、「曲池」以通絡止痛。其臨床價值體現了中醫「遠近配穴」與「以痛為腧」的治療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