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腋,又稱後腋下,為中醫經外奇穴之別名,屬針灸學中特定穴位分類。其定位與臨床應用雖未載於傳統十四經脈系統,然在歷代醫籍與民間療法中有零星記述,主要與局部經筋、絡脈之氣血調節相關。

穴位定位

後腋穴位於腋窩後側皺襞末端,約當肩胛骨外緣與上臂內側交界凹陷處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手臂自然下垂,於腋後紋頭向肩部方向觸摸,局部凹陷處即為該穴。其解剖位置鄰近大圓肌、背闊肌肌腱,並有腋神經及旋肱後動脈分支分布。

經絡聯繫

雖為經外奇穴,後腋穴與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存在間接關聯。按《黃帝內經》「經筋所過,主治所及」理論,此區域為手三陽經筋交會之處,刺激該穴可影響肩臂部氣血運行。部分醫家認為,其作用機制可能通過調節「陽維脈」與「陽蹻脈」之絡屬關係,緩解經筋拘急。

主治功能

歷代文獻記載其主治範圍包括:

  1. 肩臂痹痛:針對風寒濕邪侵襲所致肩胛後側酸脹、上臂舉伸不利,尤擅緩解「漏肩風」(肩關節周圍炎)之後側疼痛。
  2. 瘰癧結核:古代醫案曾用灸法刺激此穴,輔助消散腋下淋巴結腫大。
  3. 胸脅支滿:通過疏解腋下氣機鬱滯,間接改善胸脅脹悶症狀。

刺灸方法

傳統療法多採用以下方式:

  • 針刺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,適用於急性肩臂痛。
  • 艾灸:以雀啄灸5~7壯,溫通局部經氣,宜於寒濕證型。
  • 刺絡放血:三棱針點刺出血,主治熱痹腫痛。

學術考據

後腋穴首見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列為「治瘰癧諸灸方」輔助穴位。明代《類經圖翼》進一步註明其與「肩貞」「臑俞」等小腸經穴的配伍關係。現代研究發現,刺激此穴可能通過調節腋下淋巴回流與自主神經反射,影響局部免疫調節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