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血

證名,即為便血之別稱,出自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「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」意指因陰絡受損,導致血溢於內,而從後陰(肛門)排出。此證屬中醫「血證」範疇,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逆亂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傷陰絡
    • 實熱:多因腸胃積熱,或外邪化熱入裡,灼傷腸絡,迫血妄行。
    • 虛熱:陰虛內熱,虛火擾動,損及脈絡,如勞倦過度或久病傷陰所致。
  2. 脾虛不攝
    脾主統血,若脾氣虛弱,氣不攝血,則血不循經,下滲腸道而為便血。常見於久病體虛或飲食勞倦傷脾者。
  3. 瘀血內阻
    氣滯血瘀,或寒凝血脈,阻礙血行,瘀血停積腸絡,新血不得歸經,溢於脈外而成便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大腸濕熱
    • 特徵:便血鮮紅,或夾黏液,肛門灼熱,腹痛腹脹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病機:濕熱蘊結大腸,迫血下行。
  2. 脾不統血
    • 特徵:便血黯淡,反覆發作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病機:中氣不足,統攝無權。
  3. 陰虛火旺
    • 特徵:便血量少色紅,口乾咽燥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陰虛內熱,灼傷腸絡。
  4. 氣滯血瘀
    • 特徵:便血紫暗,或夾血塊,腹痛拒按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病機:瘀阻腸絡,血不歸經。

中醫治法

  • 清熱涼血:適用於濕熱或實熱證,方如槐花散地榆散
  • 益氣攝血:適用於脾虛證,方如歸脾湯黃土湯
  • 滋陰降火:適用於陰虛證,方如茜根散六味地黃丸
  • 活血化瘀:適用於瘀血證,方如少腹逐瘀湯加減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將便血分為「遠血」與「近血」,以出血部位辨治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便血之病,多由脾胃之氣虛」,重視補益中氣。

後血一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