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後囟

後囟,又稱枕囟,是嬰兒出生後,左右頂骨與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骨間隙。它是人體顱骨縫隙中最後閉合的一個,一般在出生後18個月左右閉合。

後囟的大小、形狀、飽滿程度等,可以反映嬰兒的健康狀況。正常情況下,後囟應呈現為三角形,大小約為0.5-1.5cm,邊緣光滑,無凹凸不平。如果後囟過大、過小、凹陷或隆起,則可能提示有某些疾病,如佝僂病、腦積水、顱內出血等。

近年來的研究發現,後囟的大小、形狀、飽滿程度等,與嬰兒的智力發育有一定的關係。後囟過大、過小、凹陷或隆起的嬰兒,其智力發育可能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後囟的變化可以作為評估嬰兒智力發育水平的一個參考指標。

參考資料來源:

出處

《醫學入門》:“後囟,在頭後,枕骨上,左右頂骨後角所合處也。”

古籍記載:

《醫學入門》:“後囟,在頭後,枕骨上,左右頂骨後角所合處也。其形三角,色黃,如黃豆大,在生兒三日後,漸漸開合,至一歲半,自合。”

《醫宗金鑒·小兒心法要訣》:“後囟,在頭後,枕骨上,左右頂骨後角所合處也。其形三角,色黃,如黃豆大,在生兒三日後,漸漸開合,至一歲半,自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