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囟,又稱枕囟,為嬰兒頭部骨縫交接處之特殊生理結構,屬中醫兒科診察要點之一。其位於頂骨與枕骨之間,呈三角形骨間隙,乃新生兒頭顱未完全閉合之顯著特徵。
中醫理論與後囟之關聯
- 經絡所過
後囟處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所經,督脈主一身之陽氣,膀胱經屬「巨陽」,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。嬰兒陽氣未充,此處骨縫未密,正應「稚陰稚陽」之體質特點。 - 腎精外候
中醫認為「囟為髓之孔」,後囟閉合遲速與腎精盛衰相關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囟門寬大,當知腎敗」,提示後囟異常或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。 -
診斷意義
- 形態觀察:正常後囟應平軟微凹,若見凸起如覆杯,多屬肝風內動或熱毒上攻;凹陷過甚則常見於津液大傷之證。
- 閉合時機:後囟通常於出生後2-4個月內閉合,過早閉合需防「顱囟早合」妨礙腦髓發育,過遲閉合則當慮五遲五軟之虞。
古籍論述摘錄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載:「後囟通於腦髓,虛軟者吉,堅硬者凶」,強調後囟質地軟硬為判斷嬰兒氣血調和與否之徵兆。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更指出:「後囟應腎,其閉合遲速關乎督脈盈虧」,將後囟與先天之本及奇經功能相繫。
此生理結構隨嬰兒生長自然閉合,然中醫視其為窺測臟腑氣血之窗牖,於臨床辨證具有獨特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