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脅
後脅為人體部位名,屬中醫解剖術語,指背部側方之區域,具體範圍相當於肩胛骨下緣至第十二肋間之部位。此部位涵蓋背部外側與肋脅交接處,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之區,亦與督脈、帶脈之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在中醫經絡理論中,後脅與肝、膽、脾等臟腑功能相繫。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脅肋,若此處氣機不暢,可出現脹痛、牽掣感,多與肝鬱氣滯、膽經濕熱或跌撲損傷有關。此外,後脅亦為「脅肋」之一部,古典醫籍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脅下滿」「脅痛」等證時,常涵蓋此區域。
從診斷角度而言,後脅之觸診可察知經絡瘀滯或臟腑病變。若該處肌肉板硬、壓痛明顯,或見結節、條索狀反應物,多屬氣血瘀阻;若伴隨寒熱感異常,則可能提示外邪侵襲或內生痰濕。臨床針灸治療時,常取膽經之「京門」「帶脈」或膀胱經之「肝俞」「膽俞」等穴,以調理後脅氣血。
後脅之生理與病理表現,亦反映中醫「整體觀」特色。其不獨為局部結構,更與周身氣血、經絡臟腑相連,故辨析後脅異常時,須結合四診合參,探究其背後之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