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下

後下為中藥煎煮法之一,屬於中藥炮製與煎服法中的重要術語。此法主要針對某些特定藥材,因其藥性特殊,若與他藥同煎過久,恐致有效成分散失或藥效減弱,故需於其他藥物煎煮完成前短暫投入,以保留其特性與療效。

後下之原理

中藥的藥效發揮與其化學成分密切相關,部分藥物含有揮發性物質(如揮髮油、芳香成分)或對熱力敏感的成分,長時間煎煮易使其分解、揮發,從而降低療效。例如:

  1. 芳香類藥物:如薄荷、藿香、砂仁、豆蔻等,其芳香成分能醒脾開胃、化濕解表,但久煎則香氣散逸,藥力大減。
  2. 瀉下類藥物:如大黃,其瀉下成分(如蒽醌類)遇熱過久易被破壞,後下可增強通便之效;若需取其活血化瘀作用,則可久煎以緩和瀉下之性。
  3. 其他特殊藥材:如鉤藤,所含鉤藤鹼有降壓鎮靜之效,但久煎後生物活性降低,故宜後下。

後下之操作

傳統煎藥時,通常於其他藥材煎煮完成前5~10分鐘投入後下藥物,具體時間依藥材性質而定。例如:

  • 薄荷、香薷等輕清芳香之品,煎煮3~5分鐘即可。
  • 大黃若用於瀉下,後下時間約5分鐘;若用於化瘀,則可與他藥同煎。

後下與其他煎法之區別

  • 先煎:質地堅硬(如礦石類)或有毒藥物(如附子),需久煎以釋放成分或減毒。
  • 包煎:細小顆粒(如車前子)或易刺激咽喉的藥物(如旋覆花),以紗布包裹後同煎。
  • 烊化:膠類藥材(如阿膠)需直接溶於熱藥液中。

後下法體現中醫「因藥制宜」的用藥思想,透過精準控制煎煮時間,最大化藥材療效,為臨床配伍之重要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