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沃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沃沫

後沃沫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大便中夾雜大量黏稠泡沫狀物質的症狀,首見於《靈樞·邪氣臟府病形》。此證多與脾胃運化失常、濕濁內蘊或腸道氣機紊亂相關,常見於泄瀉、痢疾等疾病過程中,反映體內水濕與氣滯交阻的病理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腸道,導致傳導失司,濕熱與腸中穢濁相搏,化為黏沫,隨大便排出。
  2. 脾虛濕盛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下注大腸,與未盡之穀食相混,形成泡沫狀黏液。
  3. 肝脾不調:情志失調或肝氣鬱滯,橫逆犯脾,脾失升清,腸道氣機壅滯,濕濁鬱而化沫。
  4. 寒濕困脾:陽氣不足或寒邪直中,脾陽受遏,寒濕內停,凝滯成沫,多伴大便清稀而沫色偏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大便次數增多,糞質稀溏或黏滯,夾雜明顯泡沫狀黏液。
  • 泡沫或呈黃濁(濕熱)、或色白清稀(寒濕),甚者帶有腥臭氣味。
  • 可伴隨脘腹脹滿、腸鳴矢氣、舌苔厚膩等濕阻症狀。

相關典籍與辨證

《靈樞》提及此證與「邪氣犯臟」相關,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其屬性:

  • 泄瀉:若後沃沫見於暴瀉,多屬濕熱暴注;久瀉見之,則責之脾虛濕戀。
  • 痢疾:下利赤白膿血間雜泡沫,為濕熱毒邪壅滯腸道,屬「腸澼」範疇,需辨濕重或熱重。

治法與方藥舉隅

  • 濕熱型: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葛根芩連湯加減,或芍藥湯去肉桂,佐木香、檳榔調氣。
  • 脾虛濕滯型:參苓白朮散合平胃散,健脾滲濕為主。
  • 寒濕型:藿香正氣散加炮薑、蒼朮,溫中化濕。
  • 肝鬱乘脾型:痛瀉要方加防風、陳皮,疏肝理脾。

此證需結合整體脈證細辨,泡沫性狀與伴隨症狀為辨證關鍵,亦涉及腸道津液代謝與氣化功能失調,臨床不可孤立視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