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天之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天之本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後天之本」指人體的脾胃系統,與「先天之本」(腎)相對,共同維繫生命活動。脾胃的主要功能為運化水穀精微,將飲食轉化為氣血津液,供養全身臟腑經絡,故被視為後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。

脾胃的生理功能

  1. 運化水穀
    脾胃負責消化、吸收飲食中的營養物質,化為「水穀精微」,再透過脾的升清作用,將精微物質上輸至心肺,布散全身,成為氣血生成的來源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」
  2. 運化水濕
    脾主運化水液,參與體內水液代謝。若脾虛失運,水濕停聚,可形成痰飲、水腫等病理產物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言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
  3. 統攝血液
    脾氣能固攝血液,使其在脈中正常運行。若脾氣虛弱,可能導致便血、崩漏等出血症狀,稱為「脾不統血」。

脾胃與氣血生成

脾胃為「氣血生化之源」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脾胃將水穀精微轉化為營氣、衛氣及血液,維持人體生命活動。若脾胃虛弱,則氣血不足,常見面色萎黃、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脾胃與其他臟腑的關係

  • 與肝的關係:肝主疏泄,協助脾胃氣機升降。若肝氣鬱結,可橫逆犯胃,導致「肝胃不和」,出現胃痛、噯氣等症狀。
  • 與腎的關係:腎為先天之本,脾胃為後天之本,兩者相互資生。腎陽溫煦脾陽,助其運化;脾胃化生的精微亦充養腎精。

脾胃失調的常見證型

  1. 脾氣虛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、肢體倦怠。
  2. 脾陽虛:腹痛喜溫、四肢不溫、完穀不化。
  3. 胃陰虛:胃脘灼痛、口乾舌燥、飢不欲食。
  4. 胃熱(胃火):消穀善飢、口臭、牙齦腫痛。

經典論述

《醫宗必讀》強調:「一有此身,必資谷氣,谷入於胃,灑陳於六腑而氣至,和調於五臟而血生,而人資以為生者也,故曰後天之本在脾。」說明脾胃對生命維持的關鍵作用。

綜上所述,「後天之本」體現脾胃在人體生理中的核心地位,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氣血盛衰與健康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