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神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神聰

出處與定位
後神聰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類經圖翼》。其定位於頭部,居前髮際與後髮際正中連線之中點處,亦即百會穴後方約1寸處。此穴屬督脈旁絡,與腦府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主治功能
後神聰為調神醒腦之要穴,臨床主要用於:

  1. 中風:通調督脈氣血,助開竅醒神,改善中風後之神昏、肢癱。
  2. 頭痛眩暈:疏通頭部經氣,緩解肝陽上亢或痰濁上蒙所致之頭痛、眩暈。
  3. 癲癇:鎮驚安神,配合其他穴位可平抑肝風、定癇止搐。
  4. 神志疾患:如失眠、健忘,可調和陰陽,安定心神。

刺灸方法

  1. 針刺:沿皮平刺0.3-0.5寸,得氣後以捻轉手法為主,刺激量宜緩和。
  2. 艾灸
    • 艾炷灸:1-3壯,溫通督陽,適用於虛寒證。
    • 艾條灸:溫和灸3-5分鐘,助升提清陽之氣。

中醫理論基礎
後神聰位於督脈循行區域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。此穴鄰近腦戶,與髓海相通,故能調節腦部氣血,影響神志活動。從經筋理論而言,刺激後神聰可鬆解頭部經筋拘急,改善氣血瘀滯。

配伍應用
臨床常與百會、四神聰、風池等穴配伍,共奏醒腦開竅、平肝息風之效。若治中風,可加刺水溝、內關;癲癇發作時,配合鳩尾、豐隆以化痰熄風。

現代研究
現代針灸學認為,後神聰所在區域富含顱內神經血管網絡,刺激該穴可能通過調節腦血流及神經遞質,改善腦功能。部分研究指出,其對腦缺血後神經修復具有一定潛在作用。

後神聰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調神為先」的治療思想,結合辨證取穴,廣泛運用於腦系疾病及神志異常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