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山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山骨
後山骨,又稱枕骨,為中醫解剖結構名,位於頭部後方,即現代解剖學所稱之枕外隆凸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:「後山即頭後枕骨也。」其骨形狀多變,或如「品」字、「山」字、「川」字,亦有圓尖、月牙形、偃月形、雞子形等,皆屬枕骨之範疇。
在中醫理論中,後山骨不僅為頭部骨骼結構之一,更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此,並與督脈相交會,故後山骨區域之氣血運行,對頭部及全身陽氣之調節具重要意義。此外,後山骨之形態與先天稟賦相關,古醫家認為可藉其形狀推測體質特徵,如骨形豐隆者,多主氣血充盛;若扁平或凹陷,則可能提示腎氣不足或髓海空虛。
於傷科領域,後山骨為頭部易受損部位之一,若因跌撲、撞擊致傷,輕則氣滯血瘀,重則骨裂骨折,甚或影響腦髓。《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,診治時須細察骨形與傷勢,以手法整復或藥物調治,恢復其正常結構與氣血流通。
此外,後山骨周邊穴位豐富,如風府、啞門等要穴均鄰近此處,為治療頭痛、項強、神志疾患之關鍵部位。針灸或推拿此區,可疏通膀胱經與督脈之氣,調和陰陽,緩解相應病症。
綜言之,後山骨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雙重意義,其形態、位置及與經絡之聯繫,均為臨床診療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