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曲
別名與出處
後曲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《外臺秘要》,所指即為足少陽膽經之瞳子髎穴。此別名反映了該穴位於目外眥後方凹陷處的形態特徵,因所在位置微向後彎曲而得名。
穴位定位與解剖
瞳子髎(後曲)位於面部,目外眥外側0.5寸,當眶骨外緣凹陷處。解剖層次上,其淺層為眼輪匝肌,深部為顴骨眶面及眶內組織,分佈有顴面神經、顴顳神經及面神經分支,並有顳淺動脈分支通過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屬足少陽膽經,為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會穴。此穴稟少陽升發之氣,具有疏風清熱、明目退翳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主治與臨床應用
- 目疾:主治目赤腫痛、目翳、青盲、近視、夜盲等眼疾,因膽經循行「起於目銳眥」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少陽經氣,改善局部氣血瘀滯。
- 頭面病症:如頭痛、口眼歪斜(面癱)、齒痛,尤其對偏頭痛伴隨目外眥不適者效果顯著。
- 其他應用:古籍記載可治「喉痹」,現代亦用於緩解眼周肌肉痙攣或視疲勞。
刺灸法
- 針刺:直刺0.3~0.5寸,或向太陽穴方向平刺,針感多為局部酸脹。
- 灸法:較少施灸,若需溫通,可採用溫和灸3~5分鐘。
配伍舉隅
- 配風池、太陽、合谷,治偏頭痛;
- 配睛明、養老、光明,治目視不明;
- 配地倉、頰車,治面神經麻痺。
古籍文獻選錄
- 《外臺秘要》:「後曲,在目外眥五分,手太陽、手足少陽之會。」
-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瞳子髎,在目外去眥五分,刺入三分,灸三壯。」
穴名釋義
「後曲」強調穴位所在之解剖彎曲;「瞳子髎」中「髎」指骨隙孔穴,喻其位於眶骨外緣凹陷處,與瞳孔相對,故名。此穴為治療眼疾及頭面風熱之要穴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