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利
後利,又稱「大便通利」,出自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指排便通暢、糞便順利排出的生理狀態。在中醫理論中,後利與人體氣機運行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脾胃、大腸及腎氣的協調作用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脾胃運化:
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脾氣升清,胃氣降濁,二者協調則水穀糟粕得以正常傳導至大腸。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可導致後利異常,如泄瀉或便秘。 - 大腸傳導:
大腸主傳導糟粕,其功能依賴於肺氣的肅降與腎氣的溫煦。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不降可能影響大腸傳導;腎陽不足則可能引發五更泄瀉,而腎陰虧虛可致腸燥便秘。 - 氣機調暢:
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若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可能出現腹痛泄瀉(如「痛瀉要方」所治之證);反之,肝鬱化火亦可灼傷津液,導致大便乾結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
- 正常後利:
糞質成形,色黃褐,排便順暢,每日1-2次,無黏滯、未消化物或異味,反映臟腑氣血調和。 - 異常後利:
- 泄瀉:多因脾虛濕盛、肝脾不調或腎陽不足,糞質稀溏,次數增多。
- 便秘:可分為實秘(熱結、氣滯)與虛秘(氣虛、血虛、陰虛),糞質乾硬或排便乏力。
- 溏結不調:大便時乾時稀,常見於肝鬱脾虛或脾胃濕熱。
經典文獻記載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提及後利作為判斷臟腑功能的重要指標,如「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……至其所不勝,病乃死」,強調二便通利與否可反映疾病傳變及預後。
相關治法與用藥
中醫治療後利異常需辨證施治,例如:
- 健脾滲濕:參苓白朮散(脾虛泄瀉)。
- 疏肝健脾:痛瀉要方(肝鬱脾虛泄瀉)。
- 溫補腎陽:四神丸(五更泄瀉)。
- 潤腸通便:麻子仁丸(腸燥便秘)、增液湯(陰虛便秘)。
後利作為人體代謝的重要環節,其狀態直接體現氣血陰陽的平衡與否,故中醫診病常以「問二便」為辨證要點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