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肋
在中醫解剖學中,後肋泛指位於腋後線至胸椎之間的肋骨部分,屬於人體胸廓的重要組成結構。中醫理論認為,肋骨不僅是支撐軀幹的骨性框架,更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其與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等經脈的循行路徑相連。
從中醫臟象學說來看,肋骨內側鄰近肝、膽、脾等臟腑,其形態與功能狀態可間接反映這些臟腑的氣血盛衰。例如,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循胸過季脅」,其中「季脅」即涵蓋後肋區域,若此處出現疼痛或僵硬,可能與肝膽氣滯、經絡不通有關。
此外,後肋的觸診在中醫臨床辨證中具有一定意義。若按壓後肋部位出現壓痛或結節,可能提示氣滯血瘀或痰濕凝滯,常見於脅痛、癥瘕等病症。部分傷科流派亦重視後肋的調整,認為其錯位可能影響督脈與膀胱經的氣機升降,進而導致背痛或內科雜病。
在針灸治療中,後肋附近分布多個重要穴位,如章門(肝募穴)、京門(腎募穴),刺激這些穴位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。推拿手法中的捋順法或分筋理筋術,亦常運用於後肋區域,以舒筋活絡、行氣止痛。
綜言之,後肋在中醫體系中不僅是解剖定位,更與經絡臟腑、診斷治療緊密結合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形氣相參」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