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關

後關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大全》,乃聽會穴之異稱。聽會穴屬足少陽膽經,為臨床常用之要穴,其定位、功能及主治皆具中醫理論特色。

定位與解剖

聽會穴位於面部,耳屏間切跡前,下頜骨髁狀突之後緣,張口時呈凹陷處。局部解剖層次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腮腺,深層分布有面神經及耳顳神經分支,並有顳淺動脈經過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聽會為足少陽膽經之穴,膽經循行「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,此穴正處經氣匯聚之處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耳聾聵聵,若蟬鳴」,反映其與耳竅功能密切相關。膽與肝相表裏,故聽會亦能調暢肝膽氣機,疏解少陽鬱火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開竅聰耳:主治耳疾,如耳鳴、耳聾、聤耳(化膿性中耳炎),此因膽經「從耳後入耳中」,穴居耳前,能通調耳部氣血。
  2. 疏風清熱:可緩解風熱上擾所致面痛、齒痛,或外感風邪之口眼喎斜(面癱)。
  3. 疏肝利膽:間接調節肝膽鬱熱引發之頭痛、眩暈,透過少陽經氣疏通,達「木鬱達之」之效。

刺灸方法

古法多針刺,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傳至耳內。灸法較少用,若施灸宜溫和灸,避免灼傷面部皮膚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翳風、中渚,加強治耳鳴、耳聾之效。
  • 配頰車、地倉,治口眼喎斜,屬「近部取穴」之理。
  • 配太衝、丘墟,疏泄肝膽鬱熱,針對頭痛伴耳脹者。

文獻考據

除《針灸大全》外,《針灸聚英》亦提及聽會別名「後關」,強調其為「耳前穴」;《類經圖翼》則詳述其定位與刺灸深淺,反映歷代醫家對其臨床價值之重視。

後關(聽會)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理論,其功效不僅限於局部,更能透過經絡聯繫調節肝膽功能,為耳疾及少陽證之關鍵腧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