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飯
後飯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服藥與進食的先後順序,主要分為兩種解釋:
-
服藥後進食
- 此說法源於《素問·病能論》:「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為後飯。」
- 唐代王冰註解:「飯後藥先,謂之後飯。」意指先服藥,再進食,使藥力先行於胃腸,發揮作用。
- 清代高世栻進一步解釋:「後飯,謂使藥下行,而以飯壓之。」認為此種服法可助藥性沉降,並以食物緩和藥性對脾胃的刺激。
-
進食後服藥
- 明代馬蒔提出不同見解:「後飯者,藥在飯後也。」認為應先吃飯,再服藥,以食物墊胃,減少藥物對胃脘的直接刺激,適用於藥性較峻烈或對脾胃有影響的方劑。
中醫理論依據
- 藥食先後與藥效關係:中醫認為,服藥時間與飲食順序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與作用方向。
- 先服藥後進食:適用於需快速吸收、作用於上焦(如宣肺化痰)或需借胃氣推動藥力下行的方劑(如攻下藥)。
- 先進食後服藥:多用於滋補類或刺激性藥物,藉食物保護胃氣,避免藥性過猛傷正。
- 經絡氣血運行:飯前服藥可趁胃中空虛時使藥力速行;飯後服藥則借胃氣充盛時緩和藥性,尤其適合虛弱患者。
臨床應用差異
- 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中對服藥時間的記載多依病情而定,如桂枝湯強調「啜熱稀粥」以助藥力,屬廣義的「後飯」概念。
- 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重視脾胃氣機,主張根據藥物性質(如升浮或沉降)決定服藥時機,進一步豐富「後飯」的理論內涵。
總結
「後飯」一詞的詮釋雖有分歧,然其核心皆圍繞「藥食協調」的原則,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思想。具體應用時,需結合方劑特性、患者體質及病位深淺,靈活調配服藥順序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