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髮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髮際,又稱「後髮際線」,是中醫學中描述人體頭頸部特定區域的解剖名詞,指後頸部上方與頭髮生長邊緣相接的區域。此部位在《黃帝內經》等古典醫籍中雖未直接命名,但與「項」、「腦戶」等經絡循行區域密切相關,屬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之處。

從經絡學說而論,後髮際正當「風府穴」(督脈)與「天柱穴」(膀胱經)之間,為陽氣升發之要衝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記載此處「風邪易客」,反映其作為外邪侵襲門戶的生理特性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更指出,後髮際下緣的「啞門穴」為「督脈陽氣初升之樞」,暗示此區域與人體陽氣調節的深層聯繫。

在診斷學上,後髮際的形態變化具有辨證意義。如《靈樞·五色》所述「察其毛髮之際」,可觀氣血盛衰:若髮際線模糊不清,多提示腎氣虧虛;若局部出現異常汗出或皮疹,則常與膀胱經濕熱或督脈陽鬱相關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提及「髮際黯沉者,中陽不升」,進一步連結此處色澤變化與脾胃氣機的關係。

針灸臨床中,後髮際周邊穴位群(如風池、翳風、完骨)構成治療頭面疾患的重要刺激點。宋代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強調,此處穴位「主頭風目眩」,現代研究亦發現刺激後髮際區能調節椎-基底動脈血流,印證傳統「通調腦竅」的理論。

在推拿領域,後髮際下的「頸枕部」被視為調節腦脊液循環的關鍵部位,《小兒推拿秘旨》稱此處為「天柱骨」,推拿此區可「開竅醒神」。清代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更記載「揉掐後髮際」能緩解「太陽經氣逆亂」所致頭痛,體現其疏通經氣的作用。

從中醫體質學角度,後髮際的生理特徵亦反映先天稟賦。如《外科正宗》觀察到「髮際低者多痰濕」,與現代醫學認知的頸部皺褶處代謝異常存在相通之處。此外,胎兒期「後囟門」閉合處正位於此,故《幼幼集成》認為後髮際發育狀況可佐證先天腎精充盛與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