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蹬

後蹬為中醫產科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員從雲所著《產科一得》。其描述臨產時胎兒頭部偏抵產婦谷道(即肛門附近),致使分娩困難。雖名稱多異,然實屬偏產範疇。此症成因多由胎兒轉動異常,母體用力不當,逼迫胎頭偏離正位所致,與現代醫學所稱枕後位(胎兒枕骨朝向母體後方)相類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為,分娩順逆與氣血運行、胞宮開闔密切相關。後蹬之發,多因:

  1. 氣血失和:產婦氣虛血弱,推動無力,胎轉不順,反致偏墜。
  2. 胞宮氣滯:情志緊張或外感寒邪,阻滯胞絡,胎頭不得正位。
  3. 用力失宜:產時躁進,亂施腹壓,反使胎勢逆亂,頭抵谷道。

此症屬「難產」範疇,古籍歸於「交骨不開」或「產道受阻」等證,與肝腎氣血失調、衝任脈受阻相關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偏產:泛指胎位不正導致分娩困難,後蹬為其一種表現。
  • 枕後位:西醫產科學名詞,指胎兒枕骨朝向母體骶骨,與中醫「後蹬」描述相近。
  • 交骨不開:中醫指產時骨盆關節僵緊,氣血不暢,可兼見後蹬之象。

古籍論述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產難者,因兒轉身,將兒枕血塊破碎,與胞中敗血壅滯,兒不能下」,與後蹬機理相通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「偏產者,兒頭偏抵一側」,強調調氣血以正胎位。

後蹬之辨,需結合產程動態與母體體質,中醫歷來重視產前調養,如補益氣血、疏利胞脈,以預防胎位異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