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不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後不利
後不利為中醫證名,指大便秘結不通、排便困難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厥論》:「太陰之厥,則腹滿(月真)脹,後不利。」此處「後」指後陰,即肛門,「不利」意為排便不暢,屬太陰脾經氣機失調所致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太陰氣厥:
《內經》指出太陰經氣逆亂(厥)時,脾失健運,氣機壅滯,導致腹滿脹悶,傳導失司而「後不利」。此證多因寒濕困脾或陽氣虛衰,使腸道推動無力。 -
臟腑氣化失調:
中醫認為排便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密切相關:- 肺氣不降: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氣壅滯則大腸傳導受阻。
- 脾虛不運:脾主升清,若脾氣虛弱,水穀精微不得布散,糟粕內停而便秘。
- 腎陽不足:腎司二便,命門火衰則陰寒凝滯,腸道失於溫煦而排便艱難。
-
氣血津液失和:
- 氣滯:情志鬱結,肝氣犯脾,氣機鬱滯,腑氣不通。
- 血虛:陰血虧少,腸道失潤,常見於產後或久病體虛者。
- 津虧:熱病傷津或汗吐下過度,腸燥便結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傷寒論》稱此證為「陽結」「陰結」,依寒熱虛實分治。
- 《醫學心悟》提出「實秘」「虛秘」之辨,實者多因燥熱、氣滯,虛者責之氣血陰陽不足。
與他證鑑別
- 大便秘結:廣義泛指排便困難,而「後不利」更強調太陰病機下之氣化失常,常伴腹脹、噯氣等脾虛症狀。
- 熱結旁流:雖有便結,但下利臭穢清水,屬陽明腑實,與「後不利」之虛寒證不同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