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後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後病

後病為中醫術語,指由原有疾病引發或派生之新病症,屬疾病發展過程中之次生病理變化。《靈樞·病本》云:「先逆而後病者,治其本。」此處「後病」即強調疾病之因果關係,當先發之病(本)導致後續病變時,治療當以調治原發病為根本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後病之形成,與中醫「標本理論」密切相關。原發疾病為「本」,後病為「標」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治病必求於本」,若後病因本而發,則需從本論治。例如:

  •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(本),日久化火(後病),出現口苦、目赤等症,治宜疏肝解鬱為主,而非單純清火。
  • 脾虛濕盛:脾胃虛弱(本)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(後病),見腹脹、泄瀉,當以健脾為先,佐以化濕。

病因病機

後病之生,多因原病未癒,病機演變而致,常見以下途徑:

  1. 傳變:依五行生剋或經絡循行,如肝病傳脾(木乘土)。
  2. 病理產物累積:如氣滯生痰、血瘀化熱,痰瘀又成新病之因。
  3. 正氣耗傷:久病氣血虧虛,衍生虛勞、陽虛等證。

臨床辨治要點

後病雖為標症,然其輕重緩急需與原病同參:

  • 本急標緩:如腎陽虛(本)致水腫(後病),溫補腎陽為要。
  • 標急本緩:若後病危重(如大出血),當先治標,後調其本。

後病概念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動態辨證」思維,強調探求疾病根源,而非孤立看待症狀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之「合病」「並病」論述,亦涵蓋此類病理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