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瘊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瘊子

瘊子,又稱「千日瘡」,為中醫外科常見之皮膚疾患,屬贅疣之一種。此名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七,記載其生於皮膚淺表,形如粟米或豆粒,凸出皮面,質地堅硬,色澤或灰或褐,多無痛癢,然影響美觀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瘊子之成因多與「風熱毒邪」外襲,或「肝虛血燥」、氣血失和有關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,此疾或因肌膚腠理不密,外感風熱之邪,搏於肌表,致使氣血凝滯,結聚成疣;亦有因肝腎陰虛,血燥筋枯,皮膚失養而生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脾胃濕熱等內因,亦可誘發此症。

分類與特徵

瘊子依其形態與發病部位,可分為數類:

  1. 尋常疣:多發於手背、指端,表面粗糙,狀如花蕊。
  2. 扁平疣:常見於顏面、手背,呈扁平丘疹,色淡褐或膚色。
  3. 絲狀疣:好發於頸部、眼瞼,細長如絲,柔軟懸垂。

中醫治法

傳統中醫治療瘊子,強調內外兼治,以疏風清熱、養血潤燥、活血化瘀為原則:

  • 內服方藥:常用「治瘊湯」(含馬齒莧、大青葉等)清熱解毒;「桃紅四物湯」加減以活血軟堅;肝血虛者,可投「一貫煎」滋陰疏肝。
  • 外治法
    • 灸療:以艾炷直接灸疣體,令其焦枯脫落。
    • 蝕疣法:用鴉膽子仁搗爛外敷,或「水晶膏」(石灰與鹼配製)腐蝕疣體。
    • 針刺法:以毫針淺刺疣基底部,通絡散結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載:「枯筋箭乃憂鬱傷肝,膚失養所致,初如赤豆,久則槁枯。」此說與現代「尋常疣」相似,強調情志致病之機。另《瘍醫大全》提及,瘊子「雖小疾,然根連經絡」,治療需顧及整體氣血調和。

瘊子雖多屬良性,然中醫視其為內外邪毒交攻之徵象,治法注重標本兼顧,既祛局部疣贅,亦調理體質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