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猴猻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猴猻疳
猴猻疳,又稱「喉疳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新生兒皮膚病證,屬胎毒範疇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高秉鈞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中,描述初生兒臀部皮膚紅赤潰爛、焮腫無皮之症,甚者可蔓延全身,尤以上竅(如口鼻、眼周)為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孕母胎中遺毒,傳於胎兒所致。所謂「遺毒」,泛指母體濕熱、火毒或梅瘡(古稱楊梅瘡,即梅毒)之邪內蘊,透過胎盤侵襲胎兒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皮膚潰爛。此類病機與「胎傳梅毒」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濕熱毒邪鬱結肌表,化腐成瘡之過程。
臨床表現
初起以臀部皮膚焮紅、腫脹、潰爛為主,嚴重時病灶擴散至軀幹、四肢,甚至口鼻黏膜亦現糜爛。患處皮肉剝脫,滲液流膿,伴隨煩躁啼哭,或見發熱。古籍記載,若毒邪深重,可傷及臟腑,影響生長發育。
治法與方藥
- 內治法:以清熱解毒、化濕涼血為主。傳統方劑如「猴疳化毒丹」(成分多含黃連、金銀花、連翹等),專解胎毒蘊熱;若兼陰傷,可佐養陰之品。
- 外治法:
- 先以甘草煎湯溻洗患處,取其甘緩解毒之效。
- 繼用黃連油(黃連浸製之油脂)或青黛散(青黛、黃柏、滑石等)外敷,以收斂生肌、清熱燥濕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症與先天梅毒之皮膚表現相近,然中醫所述「胎毒」範圍更廣,涵蓋非感染性之胎熱證候。隨現代醫學發展,此類病症已罕見,但中醫對胎毒致病的理論,仍應用於新生兒濕疹、毒性紅斑等疾患之辨治。
猴猻疳之記載,體現中醫對胎傳性疾病之早期觀察,其治療思路注重內外合治、標本兼顧,反映傳統醫學對皮膚瘡瘍的整體調治理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