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珠
喉珠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咽喉腫瘤範疇,其特徵為咽喉部生有形似珠球的腫物,多伴隨紅絲垂懸,阻塞咽門,妨礙飲食。此症記載於清代醫籍《喉科種福》,描述其狀如「小舌後垂紅絲一根,下結一球如花而塞喉」,或「鼻中生紅絲如發,懸黑皰如石榴,垂掛咽門」。因腫物形似珠璣,故得名「喉珠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喉珠之形成與痰瘀互結、火毒上攻密切相關。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若肺胃積熱,火毒循經上炎,灼津成痰,痰熱搏結於咽喉;或情志鬱結,氣滯血瘀,久則化火生痰,痰瘀凝滯而成腫瘤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久蘊咽喉,亦可化火釀痰,促使喉珠生成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咽喉部可見紅絲纏繞,末端結有球狀腫物,色紅或紫黑,形如花蕾或石榴子,觸之疼痛,嚴重者阻塞氣道,妨礙吞咽與呼吸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乾咽燥、痰黏難咯、胸悶煩躁等火熱熾盛之象;若病久耗氣傷陰,則可見形瘦乏力、咽乾少津等虛損徵候。
治法與方藥
《喉科種福》載其外治法:「以土牛膝根洗淨入醋搗汁,從鼻孔灌入,絲斷球破,吐出惡血。」土牛膝性味苦酸,能活血散瘀、清熱解毒,醋取其軟堅散結之效,二者合用可破血逐瘀,使腫物消散。
內治方面,當辨證施治:
- 痰熱壅盛:宜清熱化痰、散結消腫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消瘰丸加減,佐以浙貝母、牡蠣、夏枯草等。
- 瘀血阻絡:治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散結,選用會厭逐瘀湯或血府逐瘀湯,酌加丹參、赤芍、莪朮等。
- 陰虛火旺:需滋陰降火、潤燥散結,方選知柏地黃丸合養陰清肺湯,配合玄參、麥冬、天花粉等。
相關病證辨析
喉珠與喉瘤(咽喉良性腫瘤)症狀相似,然喉瘤多為單發腫塊,無紅絲懸垂之象,病機偏重氣滯痰凝,治法以行氣化痰為主。而喉珠因夾雜血瘀火毒,治療更側重清熱破血。
此症古籍記載雖罕,然結合中醫理論,其辨治核心仍在於清熱解毒、化痰逐瘀,並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病勢靈活調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