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中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中央

在中醫學中,「喉中央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氣府論》,指任脈行經咽喉部位的兩個重要穴位——廉泉天突。原文載:「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:喉中央二……」唐代醫家王冰註解時明確指出,此處「喉中央二」即為廉泉、天突二穴。此二穴為任脈氣血在喉部輸注的關鍵節點,與咽喉機能、氣機升降密切相關。

廉泉穴

定位:位於頸前正中線,喉結上方,舌骨體上緣凹陷處。
歸經:屬任脈,為陰維脈、任脈之交會穴。
功能

  • 利喉舒舌:主治咽喉腫痛、舌強不語、流涎等症。
  • 調節津液:中醫認為廉泉為「津液之門」,可改善口乾、消渴等津液失調問題。
  • 通調任脈:任脈主一身之陰,此穴能滋陰降火,緩解陰虛喉痹。

天突穴

定位:在胸骨上窩中央,當前正中線上。
歸經:屬任脈,為陰維脈、任脈之交會穴。
功能

  • 宣肺利咽:主治咳嗽、氣喘、喉中痰鳴等肺系疾病。
  • 降逆止嘔:可緩解噎膈、呃逆等胃氣上逆之症。
  • 疏通氣機:天突為「氣之突出口」,能調節氣機壅滯,改善胸悶、梅核氣(咽中如有物梗)等情志相關病症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喉中央二穴的生理作用,體現了任脈「總任諸陰」的特性。咽喉為「十二經之海」的門戶,廉泉主上部津液輸布,天突主下部氣機宣降,二者協同可維持咽喉通利與呼吸平穩。在針灸臨床中,常配伍使用以治療喉痹、失音等症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天突配廉泉可「治舌下腫難言」。

此外,從經絡辨證而言,喉中央區域亦與腎經(循喉嚨)、肝經(循喉後)相關,故喉部病變常需結合整體辨證,考量陰虛火旺、肝鬱氣滯等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