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中結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中結塊

喉中結塊,又稱「喉間結核」,屬中醫喉科疾患之一,其特徵為喉間生有硬塊,狀若龍眼,脹塞咽喉,導致呼吸不暢、吞嚥困難。此症記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四》,歸因於情志失調、氣血瘀滯與痰濁凝結,屬「癭瘤」「梅核氣」等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鬱結
    七情過極,尤以憂思忿怒為主,導致肝氣疏泄失常,氣機鬱滯。肝鬱乘脾,脾失健運,則濕聚成痰,痰氣互結於咽喉,形成硬塊。
  2. 氣血瘀滯
    氣鬱日久,血行不暢,脈絡瘀阻,結聚成塊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氣血凝滯,結於喉間,形如丸卵。」
  3. 痰濁凝聚
    脾虛生濕,濕濁內停,或外感邪氣與痰相搏,上壅咽喉,形成結塊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: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喉間腫塊堅硬,固定不移,或隨情緒波動而脹滿,甚則妨礙呼吸、飲食。
  • 全身症狀:胸脅脹悶、情志抑鬱、舌質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等氣滯血瘀之象;若兼痰濕,可見舌苔厚膩、脈滑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疏肝解鬱
    以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為主方,疏肝理氣,佐以活血。若氣鬱化火,加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。
  2. 化痰散結
    合用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以化痰降逆;痰瘀互結者,可加浙貝母、牡蠣、玄參等軟堅散結。
  3. 活血化瘀
    血瘀明顯者,酌加桃仁、紅花、丹參,或選用會厭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化瘀利咽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氣滯為主:結塊時大時小,隨情緒增減,伴噯氣頻作。
  • 痰瘀互結:結塊堅硬持久,舌紫暗、苔膩,需痰瘀並治。

此症與西醫「喉部腫瘤」「甲狀腺結節」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首重調理氣機、化解痰瘀,從根本改善體質失衡。歷代醫家如朱丹溪、張景岳等,皆對情志致病與痰瘀交阻有深入闡述,可為臨床辨治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