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證
喉證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一切咽喉部位之疾患,屬中醫喉科範疇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四》將其列為咽喉病之總稱,涵蓋多種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。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,詳述喉證之分類、病因及辨證要點。
一、喉證之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亦為經絡交會之處,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等皆循行於此。故喉證之發,多與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臟腑失調相關:
- 外邪侵襲:風熱、風寒、燥邪等外邪犯肺,上攻咽喉,致紅腫疼痛,如「風熱喉痹」。
- 肺胃熱盛:過食辛辣炙煿,肺胃積熱,火毒上炎,發為「喉癰」「乳蛾」等實熱證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灼咽喉,症見咽乾澀痛、喉嚨微紅,常見於「虛火喉痹」。
- 氣滯痰凝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痰氣互結於咽喉,形成「梅核氣」,自覺咽中如有物阻。
二、喉證之常見類型
-
喉痹
- 風熱喉痹:咽部紅腫痛,伴發熱惡風,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虛火喉痹:咽乾不適,隱痛灼熱,午後加重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
乳蛾(扁桃體炎)
- 風熱外襲者,見扁桃體腫大、表面有膿點;肺胃熱盛者,則高熱、咽痛劇烈。
-
喉癰
- 多因熱毒熾盛,發為咽喉局部化膿,如「喉關癰」「裡喉癰」,症見咽喉劇痛、吞嚥困難。
-
梅核氣
- 屬情志致病,自覺咽中異物感,咯之不出、咽之不下,檢查無實質病變,多見於肝鬱痰凝之證。
三、喉證之辨證要點
中醫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喉證之診斷須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:
- 望診:察咽喉色澤、腫脹程度、有無潰瘍或膿點。
- 聞診:聽聲音嘶啞與否,呼吸是否順暢。
- 問診:詢疼痛性質(灼痛、刺痛、隱痛)、發作時間(晝夜差異)、伴隨症狀(發熱、咳嗽)。
- 切診:脈象浮數多主表熱,沉細數則多屬陰虛。
四、喉證與經絡臟腑關係
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足少陰腎經,循喉嚨,挾舌本。」故喉證亦與腎陰虧虛相關。此外,少陰心經「上挾咽」,少陽膽經「循頸」,故咽喉病症可反映多經失衡,臨床須綜合辨析。
喉證之治療,歷代醫家主張內外兼治,如《外科正宗》以清熱解毒、利咽散結為法,配合針刺少商、合谷等穴;虛證則注重滋陰降火,如甘露飲加減。此證雖為局部病變,然中醫視其為整體機能失調之表徵,故治法豐富而靈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