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針

喉針為中醫外科常用器械之一,主要用於咽喉部位之膿腫切開或放血治療。其形制特點載於明代醫家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「喉針長六寸,細柄扁頭,鋒尖,刺破膿血者皆善。」此描述明確指出喉針之結構與用途:針體細長便於深入咽喉狹窄處,扁頭細柄利於持握穩定,鋒利針尖則專為刺破膿腫、疏通瘀血而設計。

中醫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亦是經絡交會要衝,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等皆循行於此。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肺胃積熱上攻,可致咽喉紅腫熱痛,甚則化腐成膿,形成「喉癰」(如扁桃體膿腫)。此時需以「決瀉壅滯」為治則,喉針即為快速泄毒之工具,透過刺破膿腔,使邪熱隨膿血外泄,緩解局部氣血壅滯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之理。

臨床應用與操作特點

  1. 膿腫切開:多用於「喉關癰」「裏喉癰」等實熱證,以喉針速刺膿成處,務求膿出暢通,配合漱口方清潔。
  2. 刺絡放血:針對風熱襲肺所致急喉痹,可點刺少商、商陽等穴,或直接於咽喉紅腫處淺刺出血,以瀉熱解毒。
  3. 配伍療法:常與內服清熱解毒劑(如普濟消毒飲)並用,外治與內治相輔,增強療效。

歷史淵源與演變
喉針屬傳統「九針」中「鋒針」之演變,鋒針「刃三隅,發痼疾」,後世依專科需求細化器械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記載喉科專用刀具,如「鈹針」,形制略異而功用相通,皆體現中醫「因證施械」之靈活思維。

此器械之設計,反映中醫外科「以通為用」的治療哲學,亦彰顯古代醫家對咽喉解剖與操作精準度的掌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