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癰

喉癰為中醫病名,指咽喉各部發生之癰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。根據癰瘍發生部位不同,可分為喉關癰、裡喉癰、夾喉癰、上齶癰、頜下癰、舌喉癰、外喉癰等,各具特徵,詳見相關條目。

病因病機

喉癰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三方面相關:

  1. 六腑不和,氣血失調:肺胃熱蘊,風熱痰火上沖咽喉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熱毒結聚而成癰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、醇酒厚味,助濕生熱,濕熱內蘊,上攻咽喉。
  3. 情志因素:七情鬱結,氣機不暢,久而化火,火熱上炎,灼傷咽喉。

臨床表現

喉癰主要症狀為:

  • 咽喉腫脹高突,焮紅漫腫,疼痛劇烈
  • 吞嚥困難,甚則呼吸受阻
  • 局部觸之堅硬,或按之有波動感(膿成之象)
  • 可伴發熱、頭痛、口乾、便秘等全身症狀

治療原則

喉癰治療以散表清熱、解毒消腫為主,根據病情輕重及病程階段,選用不同方劑:

內治法

  • 初期(風熱表證明顯):選用銀翹散加減,疏風清熱解毒。
  • 熱毒壅盛:以清咽利膈湯為主,瀉火解毒,利咽消腫。
  • 膿未成或初成:可選仙方活命飲,清熱活血,托毒排膿。

外治法

  • 吹藥:局部外吹冰硼散,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
  • 含漱:以銀花、薄荷、甘草等煎湯漱口,清潔口腔,緩解腫痛。
  • 刺絡排膿:膿成之後,以鋒針刺破排膿,使毒邪外泄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襲表型:咽喉腫痛初起,伴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。
  2. 肺胃熱盛型:咽喉腫痛劇烈,高熱煩渴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熱瀉火。
  3. 熱毒壅膿型:局部膿成,跳痛明顯,觸之波動,治宜清熱解毒,托毒排膿。

喉癰之辨治,需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靈活運用清熱、解毒、活血、排膿等法,以達消腫止痛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