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瘖
概念釋義
喉瘖,又稱「失音」,乃中醫病名,指發聲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而出現聲音嘶啞,甚則完全不能發聲之病症。「瘖」與「喑」相通,意為「有言無聲」。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云:「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」此為中醫對喉瘖最早之論述。
病因病機
喉瘖之發病與肺、腎關係最為密切。肺主氣,司呼吸,開竅於喉;腎藏精,主納氣,其經脈循喉嚨。聲音之發,全賴肺氣鼓動聲門,腎精滋養喉嚨。若外邪侵襲或臟腑失調,皆可致聲音失常。
臨床分類
暴瘖(急性失音)
屬實證,起病急驟,多因外感所致:
- 風寒襲肺:寒邪束表,肺氣壅遏,聲門開合不利。症見聲音嘶啞、惡寒發熱、頭痛無汗、鼻塞流清涕、苔薄白、脈浮緊。治宜辛溫解表、宣肺開音,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九味羌活湯加減,可佐以蟬蛻、胖大海等利咽開音之品。
- 風熱犯肺:熱邪灼津,痰熱壅滯,肺失清肅。症見聲音嘶啞或失音、咽喉腫痛、咳嗽痰黃、口渴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、利咽開音,方用銀翹散加減,常配伍桔梗、牛蒡子、射干等清熱利咽藥物。
- 痰熱壅肺:多由風熱失治,熱邪入裡,煉液成痰。症見聲嘶重濁、喉中痰鳴、胸悶氣促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、宣肺開音,方用清氣化痰丸合千金葦莖湯加減。
久瘖(慢性失音)
屬虛證,病程纏綿,多因內傷所致:
- 肺腎陰虛:久病耗傷或房勞過度,致肺腎陰虧,喉失濡養。症見聲音嘶啞日久、咽喉乾燥、午後潮熱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治宜滋養肺腎、潤喉開音,方用百合固金湯或生脈散加減,可酌加訶子、木蝴蝶等收斂開音之品。
- 氣陰兩虛:多因高聲談唱過度或久咳傷氣。症見聲嘶乏力、語久氣短、口乾咽燥、自汗盜汗、舌淡紅少津、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陰、潤喉開音,方用八珍湯加減,可配伍黃耆、太子參等益氣之品。
- 血瘀痰凝:病程日久,氣滯血瘀,痰濁凝結。症見聲音嘶啞持久、喉間異物感、舌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結,方用會厭逐瘀湯加減。
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暴瘖多實,久瘖多虛;實者聲嘶突發,虛者漸進;實者脈浮緊或滑數,虛者脈細弱。
- 察舌脈:風寒苔白,風熱苔黃;陰虛舌紅少苔,氣虛舌淡;實證脈浮或滑,虛證脈細弱。
- 審病因:外感多伴表證,內傷多見虛象;過度用聲者多氣虛,久病者多陰虧。
相關現代醫學疾病
中醫喉瘖涵蓋多種現代醫學疾病:
- 暴瘖相當於急性喉炎、喉水腫、功能性失音等
- 久瘖可見於慢性喉炎、聲帶息肉、聲帶小結、喉癌、聲帶麻痺等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喉瘖強調「金實不鳴當疏泄,金破不鳴宜補益」:
- 暴瘖以「宣、清、化」為主,重在祛邪
- 久瘖以「補、養、潤」為要,重在扶正
- 針灸常取廉泉、天突、列缺、照海等穴
- 外治法包括中藥霧化吸入、喉部吹藥等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