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癢
病證名,指咽喉部出現瘙癢不適之感,或伴隨咽乾、咽痛等症狀。此證最早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五,屬中醫喉科常見病症之一。其病因多端,病機複雜,多與外感、內傷及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
病因病機
-
外邪侵襲:
- 風寒襲肺:風寒之邪客於咽喉,阻遏肺氣,氣機不暢,化火生癢。
- 風熱犯肺:風熱上攻咽喉,灼傷津液,致咽喉紅腫作癢。
-
內傷火熱:
- 胃熱熏蒸: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炎,灼傷咽喉,發為喉癢。
- 陰虛火旺:肺腎陰虛,虛火上炎,咽喉失於濡養,乾癢不適。
-
氣血失和:
-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上擾咽喉;或氣滯血瘀,咽喉經絡不暢,亦可致癢。
辨證論治
喉癢之證,雖病因各異,然終多歸於「火」,臨證須辨明虛實:
-
實火證:
- 風熱犯肺:咽喉紅腫癢痛,伴發熱、咳嗽,舌紅苔薄黃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- 胃火熾盛:喉癢灼熱,口乾口臭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選清胃瀉火湯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)。
-
虛火證:
- 肺腎陰虛:咽喉乾癢,午後加重,舌紅少苔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。
- 肝鬱化火:喉癢伴胸脅脹悶,情緒波動時加劇。治宜疏肝清熱,方選丹梔逍遙散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少商、合谷、列缺等穴,以疏風清熱或滋陰降火。
- 中藥外治:以薄荷、冰片等研末吹喉,或含服潤喉丸以緩解症狀。
喉癢一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詳辨,方能對證施治,取得良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