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癬

喉癬為中醫病名,指咽喉部生瘡潰腐,其形狀如苔癬之病證。此病首見於《景嶽全書》卷二十八,又名「天白蟻」、「肺花瘡」,屬咽喉科難治之症,病程纏綿,症狀頑固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喉癬之發病,主要與肝腎陰虛、胃火熾盛及楊梅瘡毒上沖等因素相關:

  1. 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
    肝腎陰液虧損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上灼咽喉,致黏膜失養,潰腐成癬。此類患者多伴見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  2. 胃火積熱,上蒸於肺
    過食膏粱厚味,脾胃積熱,胃火循經上炎,灼傷肺金,肺熱上熏咽喉,遂致黏膜腐潰。此類患者常見咽喉灼痛、口臭、便秘、舌紅苔黃等胃火熾盛之症。
  3. 楊梅瘡毒上沖咽喉
    因梅毒瘡毒未清,毒邪上攻咽喉,腐蝕黏膜,形成潰瘍。此類患者多有梅毒病史,咽喉潰瘍深陷,邊緣不整,疼痛劇烈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喉癬,首重辨明病因,分型施治:

1. 陰虛火炎證

  • 主症:咽喉乾痛,潰瘍色淡紅,周圍微腫,午後潮熱,舌紅少津。
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潤燥利咽。
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湯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牡丹皮、澤瀉、茯苓),可酌加玄參、麥冬、天花粉以增強養陰清熱之效。

2. 胃火熾盛證

  • 主症:咽喉灼痛,潰瘍色紅腫,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解毒利咽。
  • 方藥:廣筆鼠粘湯(廣筆、鼠粘子、黃芩、梔子、桔梗、甘草)加減,熱毒重者可加黃連、石膏;腫痛甚者加金銀花、連翹。

3. 楊梅瘡毒證

  • 主症:咽喉潰瘍深陷,邊緣不整,疼痛劇烈,或伴全身梅毒症狀。
  • 治法:清血解毒,祛腐生肌。
  • 方藥:楊梅一劑散(土茯苓、金銀花、薏苡仁、防風、木通、白鮮皮等)為主,可配合外治。

外治法

喉癬之外治,多以清熱解毒、祛腐生肌為原則:

  • 吹藥:選用鳳凰散(含冰片、硼砂、青黛等)吹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、斂瘡止痛。
  • 含漱:以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潔局部,緩解疼痛。

古籍記載

《景嶽全書》指出:「喉癬之症,多由陰虛火炎,或胃熱熏蒸,或瘡毒上攻所致。」強調辨證施治之重要性。此外,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亦載有此病,並提出相應治法。

喉癬屬慢性咽喉疾患,治療需耐心調理,尤重滋陰清熱與解毒祛腐並行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