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喉腥
喉腥,又稱喉中腥臭,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自覺咽喉中有腥臭氣味,或伴有唾涕稠黏、口乾舌燥等症狀。此證多與肺、胃、心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其常見於肺氣受損或陰虛火旺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受損: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一提及:「因勞心過度,肺氣有傷,以致氣出腥臭,唾涕稠粘,口乾舌燥。」肺主氣,司呼吸,若因思慮過度、久病耗氣,或外邪犯肺,導致肺氣虛弱或鬱熱內蘊,氣機不暢,濁氣上逆,則可出現喉中腥臭。 - 胃熱上熏:
胃經循行過咽喉,若飲食不節、嗜食辛辣厚味,導致胃火熾盛,熱邪上蒸,燻灼咽喉,亦可見口中腥臭,甚則伴隨口乾、口苦、牙齦腫痛等症狀。 - 陰虛火旺:
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肺陰虧虛,咽喉失於濡養,燥熱內生,亦可表現為喉中腥味,並伴有咽乾、夜間加重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
辨證論治
喉腥的治療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施治,常見證型如下:
-
肺熱壅盛:
- 主證:喉腥味重,痰涕黃稠,咳嗽氣促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肺瀉熱。
- 方藥:瀉白散加減,或選用黃芩、桑白皮、杏仁等清肺化痰之品。
-
胃火熾盛:
- 主證:喉腥伴口臭,牙齦腫痛,渴喜冷飲,便秘溲赤。
- 治法:清胃瀉火。
- 方藥:清胃散或玉女煎加減,常用石膏、知母、黃連等藥。
-
陰虛肺燥:
- 主證:喉中腥味,咽乾少痰,午後潮熱,舌紅少津。
- 治法:滋陰潤肺。
- 方藥:百合固金湯或養陰清肺湯,配伍麥冬、生地、玄參等滋陰之品。
古籍記載
除《衛生寶鑑》外,歷代醫家對喉腥亦有相關論述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肺胃熱盛可致口氣腥臭,治療當以清熱解毒為主;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陰虛內熱者需注重滋陰降火。
喉腥一證,雖屬局部症狀,然其病機多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臨床需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