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喉窩

喉窩為中醫解剖學之重要部位,位於舌齶弓(前齶弓)之後方,咽腭弓(後齶弓)之外側,屬咽喉要衝之一。此處結構深陷如窩,故名「喉窩」,與喉關、喉核等相鄰,為外邪內侵或內熱上壅時易受病之所。

中醫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經絡所屬
    喉窩隸屬足少陰腎經與足陽明胃經之循行範圍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胃經「循喉嚨,入缺盆」,故其病變常與腎陰虧虛、胃火上炎相關。
  2. 與「喉蛾」之關係
    清代《梅氏驗方新編》提及「蛾子生在喉窩內」,所指即「喉蛾」(乳蛾)之發病部位。此症多因肺胃熱毒熾盛,或虛火上灼,致氣血壅滯於喉窩,發為紅腫疼痛,甚則化膿成癰。
  3. 辨證要點

    • 實熱證:喉窩紅腫高突,伴發熱、口渴、脈洪大,屬肺胃火熾。
    • 虛火證:喉窩微紅隱痛,午後加重,舌紅少苔,屬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。

治療相關理論
歷代醫家重視喉窩病證之局部與整體調治。如《外科正宗》以「清咽利膈湯」瀉火解毒,適用於實熱壅滯;虛火者則宜《景岳全書》「知柏地黃丸」滋陰降火。外治法則可配合吹喉散(如冰硼散)以清熱消腫。

與其他喉部結構之區別
喉窩有別於「喉關」(懸雍垂兩側)及「會厭」,其位置更深,病變時易影響吞咽與氣息,古稱「窩蛾」者,即專指喉窩內生瘡腫之證。

此部位之診察需結合舌脈與全身症狀,以明辨寒熱虛實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