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補血

補血,又稱養血,為中醫補法之一,指運用具有滋養血液功效的藥物或方劑,治療血虛證的方法。血虛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、久病耗傷,或失血過多所致,臨床表現以血液虧虛、臟腑經絡失養為主要特徵。

血虛證的臨床表現

血虛證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無華
  • 頭暈目眩,視物昏花,耳鳴
  • 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,健忘
  • 月經不調,經量減少,色淡,甚或經閉
  • 舌質淡,苔薄白,脈細弱或細澀

補血常用中藥

中醫補血藥物多具甘溫或甘平之性,主入心、肝、脾經,能滋養陰血、充盈脈絡。常用藥物包括:

  •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,為「血中聖藥」,尤擅改善血虛兼瘀滯之證。
  • 熟地黃:滋陰補血,益精填髓,長於治療肝腎陰虛、精血不足之證。
  • 阿膠:滋陰補血,潤燥止血,多用於血虛萎黃、吐血衄血及婦科血證。
  • 白芍:養血斂陰,柔肝止痛,常與當歸配伍,增強補血效能。
  • 龍眼肉: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,適用於心脾兩虛所致失眠、健忘。
  • 何首烏:補肝腎,益精血,烏鬚髮,生用潤腸,制用補虛。
  • 枸杞子: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,兼能改善血虛目昏。

補血代表方劑

  1. 四物湯(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)
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
    • 功效:補血調血,為婦科調經基礎方,主治血虛兼血滯之證。
  2. 當歸補血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當歸
    • 功效:補氣生血,適用於血虛發熱、勞倦內傷。
  3.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龍眼肉等
    • 功效:益氣補血,健脾養心,主治心脾兩虛、氣血不足之證。

補血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補血與補氣:氣能生血,嚴重血虛常配伍補氣藥(如黃耆、人參)以助生化。
  • 補血與活血:血虛兼瘀者,需補血活血並行(如當歸、川芎同用)。
  • 補血與滋陰:肝腎陰虛所致血虛,需兼顧滋陰(如熟地黃、枸杞子配伍)。

補血之法需辨證施治,根據患者體質、兼證差異調整用藥,以達「陰平陽秘」之效。